普通人也能懂的音乐科普(一):音乐的原理

声音1个月前更新 星空海棠
2 0

普通人也能懂的音乐科普(一):音乐的原理

从听觉走向理解,从感受走向表达

这两年无论是唱片市场、演出市场还是音综市场都在蓬勃发展,身边的朋友讨论音乐谈论演出的也越来越多,欣喜大家对音乐越来越热爱关注的同时,也看到歌手明星的饭圈文化愈演愈烈。除了在背后推波助澜蝇营狗苟的坏人之外,大部分粉丝都是善良的普通人,因为热爱明星所以关注音乐也没毛病。

就像开车要了解最基本的机械结构和物理定律、烹饪烘焙要了解最基本的反应机制和化学原理,听歌也是一样。无论你是娱乐消遣还是热爱明星,理性地知道好在哪里为什么喜欢,不是要比朦胧的喜欢、直觉的喜欢幸福多了么。因为热爱,所以关注;因为了解,所以幸福。从听觉走向理解,从感受走向表达。

 

一、独立的审美从现在开始

说到物理和化学,中国作为全世界基础教育最好的国家,这些自然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原理,不管你愿不愿意,九年制义务教育都会灌输给你,而在音乐、美术方面的审美原理,我们确实还差得很远,因为它不是生产必备的技能。

近百年来,我们的国家长时间处在动乱和贫困中,距离所有人都能吃饱饭也不过是刚过了一、二十年的时间,饭都吃不饱何谈音乐。而同时间欧美国家正在经历它们存在以来最辉煌的发展阶段,当仁不让地用他们的观念来解释、发展音乐的基本原理,并使之成为现代流行音乐的主干和根基,这也是改变不了的事实。

普通人也能懂的音乐科普(一):音乐的原理

在西方,爵士乐、蓝调、摇滚、民谣、说唱等音乐风格层出不穷,并逐渐形成完整的音乐工业体系。这种文化氛围不仅提升了全民音乐素养,也催生了大量世界级音乐人。普通美国人的小孩从小在环境中耳濡目染,对音乐的结构与表达有自然理解。与此同时,我们小时候即使有学校开设了音乐课,其教学内容也往往是对教材的照本宣科。学生被要求死记五线谱、唱几首民族歌曲或合唱校歌,几乎从不探讨旋律为何动人、节奏为何激烈、和声为何感人,也没有机会创作与表达。

 

普通人也能懂的音乐科普(一):音乐的原理

 

因此,大多数中国人即使受过基础教育,也很难理解一首歌曲中那些动人的旋律线、复杂的节奏层次、丰富的音色设计,以及歌曲背后所传递的情绪张力。这种认知的缺位,是中国大众音乐素养长期滞后的根本原因。

今天,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化高度发达的时代,中国人正以前所未有的开放姿态走向世界。在这个全球互联的时代,我们需要培养独立的审美能力和独立思考的人格特质。中国社会正在经历文化复兴与教育多元化,音乐素养不是特权,而是文化教养的一部分,普通人更应主动追求音乐素养的提升,从听觉走向理解,从感受走向表达。

让我们通过对音乐原理的学习和理解,在吸收多元文化的同时保持文化自觉,在拥抱世界的同时坚守自我,推动华语音乐审美进步和产业良性发展,打破劣质从业者对行业话语权的垄断,为自己的耳朵选择一个更好的明天。

 

、音乐的最基本原理:从原理出发,理解音乐为何动人

音乐并不是神秘难懂的艺术,它的魅力背后有一套清晰、稳定且可以被理解的原理。掌握这些原理,就像学会语言的语法,能让我们更准确地“听懂”音乐。而欧美流行音乐,正是这些原理活用的集中体现,许多风格与传统,背后都映射着对这些基本音乐构件的深刻运用与变形。

所谓音乐,无非就是这四项:音高与旋律、律动与节奏、音色与氛围、情绪与共鸣。

  1. 音高与旋律:调式与音阶塑造情绪轮廓

音高是声音的高低,不同音高的音符从低到高排列就形成“音阶”,选择不同的音来组合不同的音阶,从而形成的不同固定组合就是“调式”,使用调式谱写音符就是旋律。旋律的走向,离不开调式与音阶的支持,不同的调式,会产生完全不同的审美效果。

一般来说,你能听到的自然大调(如C大调)明亮、欢快,常见于大部分流行歌曲;而自然小调(如A小调)哀伤、柔和;布鲁斯音阶常被用于爵士与蓝调音乐,它通过蓝色音(升F)产生“咬音”与“酸涩感”,带有深刻的情绪张力;利底亚调式,以其增四音产生的“悬浮感”,在日本流行音乐中尤其常见,常营造出神秘或超现实的听感;

普通人也能懂的音乐科普(一):音乐的原理

除了调式,还有旋律的构造方式:主歌副歌、段落安排、动机反复、跳进与级进等等,都是影响旋律“唱不唱得出来”、“好不好听”的核心,后面会单独细讲。许多流行乐之所以朗朗上口,正是因其旋律遵循了简洁的音程构造和模式重复技巧。

  1. 律动、节奏与重音:音乐的身体语言

节奏和律动决定了一首音乐是否“能让人动起来”。它构成了音乐的时间骨架,是驱动音乐行进与身体参与的关键,是将音乐和人链接起来的最重要通道(甚至我认为是超越旋律的存在,是音乐的第一要素哦)。

节奏指的其实就是你将每个音符的时长怎么分配,有对半分两份的,有不平均分两份的,也有平均分三份的,也有分四份的,互相之间怎么搭配组合就是节奏,而律动是指在不同节奏型(时长分配方式)的基础上加上轻重音的区分,同样对半分的两个音,重音在前和重音在后完全是两种不一样的律动,重音和节奏型在律动中的地位是同样重要的,重音位置的变换与设计也是体现歌曲律动的高级方式。

举例来说,不同音乐风格在律动构造上有着显著差异:

Swing律动是爵士乐的标志节奏,由将四分音符分成“三连音”并演奏其中两个的形式而成,使节奏像在“摆动”,带有跳跃感;Shuffle律动是Swing的衍生,更具蓝调感,许多R&B与布鲁斯曲目都依赖这种律动;反拍律动(Offbeat/Backbeat)是雷鬼音乐(Reggae)与斯卡(Ska)音乐的标志性元素,重拍在预期相反位置,如雷鬼的重音Shuffle的后面,形成“轻松、延迟”的感觉;骤停律动(Stop-Time)常见于Funk音乐,通过突然的“空拍”制造戏剧性和张力,使乐器在留白后重回时更具冲击力;奇数拍号(如7/8、5/4)在某些前卫摇滚(比如我最喜欢的鬼否乐队,数字摇滚)、东欧民族音乐中频繁使用,打破常规节奏模式,带来“失衡”美感。

 

普通人也能懂的音乐科普(一):音乐的原理

 

即便不懂乐理,普通人也可以透过身体感受这些律动,只要你想点头、想跟着拍手,那就是节奏的力量。理解这些节奏类型,有助于我们在听不同风格音乐时“找到它的律动语言”。

  1. 音色、音效与氛围:声音如何描绘空间与情绪

音色是声音的“质感”,它让我们可以分辨出“这声是小号,那声是女高音”。音乐不是只靠旋律与节奏打动人,音色的巧妙使用同样重要,甚至是当代流行音乐的核心语言之一。

传统乐器与地域特色:西方古典乐器如小提琴、单簧管、管风琴,往往用于构建“高雅”、“深邃”的音乐氛围;非洲打击乐器如金贝鼓,提供原始、律动强烈的节奏动能;印度西塔琴、日本三味线、蒙古马头琴及众多中国民族乐器等民族乐器,具备独特的泛音结构与情感投射,使音乐具有文化识别度。

电子合成器与音效处理:随着电子音乐的发展,合成器(Synthesizer)成为制造音色的“调色盘”,它可以模拟自然乐器,也可以创造“现实中不存在的声音”。流行音乐常用音色类型包括:

 

普通人也能懂的音乐科普(一):音乐的原理

Pad音色:柔和、铺底,营造氛围;

Lead音色:清晰、突出,用于主旋律;

Bass音色:低频、沉重,支撑节奏感;

Arp音色:快速重复的音符,制造紧张或炫技氛围。

加之混响(Reverb)、延迟(Delay)、滤波(Filter)等音效的加入,音乐可以表现出“空旷”、“昏暗”、“闪烁”、“失重”等复杂空间感。像Dream Pop、合成流行、电影配乐等音乐风格几乎完全依赖这些音色构建情境。

电子合成器相关:从歌手修音到电音舞曲:音乐中的电子工程大科普

最后、如果把人声当成一种乐曲,将气息、共鸣、位置、混响、咬字等技巧当成演奏方式,那不同的技巧运用也会形成不同的音色与氛围,构造不同的空间,传递不同的情绪。

演唱技巧相关:从十大DIVA看歌手真实vocal能力

普通人也能懂的音乐科普(一):音乐的原理

 

4.情绪传达与情感共鸣:音乐的终极目的

无论旋律多复杂、节奏多独特,音乐最终的目标是情感表达。而正是上述3个部分的组合,使音乐能表达愉悦、忧伤、愤怒、宁静等复杂情绪。具体手段包括:

调式转换:大调切换小调、转调制造希望与失望的反转;

音区变化:旋律高低变化影响情绪强度;

和声张力:三和弦、七和弦、增减和弦等和声的使用,会决定整体氛围是安定、悬疑还是迷茫;

演唱方式:流行音乐中,破音、高音咬字、哭腔、怒音、低语等“非规范”的声音恰恰成为情感的重要传达手段。

例如,许多流行音乐用简单的结构表达强烈情绪——Funk靠律动感染,爵士靠即兴表达个体情感,电子流派则营造孤独、冥想的情绪空间。这种情绪是普遍人类共感,无需训练即可感知。

普通人也能懂的音乐科普(一):音乐的原理

通过理解这些音乐原理,我们不仅能“听懂”不同风格的音乐,更能对艺术的表达产生共情。这不仅仅是技能上的提升,更是一种心灵感知力的激活。

  • 结语:后续更新计划

目前除了《普通人也能懂的音乐科普》和《优质粮工程》外也没有别的长期更新计划了,毕竟是打工人业余爱好随便写写自己的感想,难得还有朋友捧场。

以后《普通人也能懂的音乐科普》每期会挑某些流行音乐中的元素来讲,可以是乐器、律动、曲风、现象等等,并结合一些包含这些元素的歌曲一起介绍,比如什么是Funk、什么是牛铃、听30首歌和3000首歌的区别、什么是雷鬼、说唱音乐入门等等,力求用最简单的话语最通俗的解释,从音乐原理层面解构每个音乐元素,解构每一首歌,让大家了解相关的音乐元素之后,对同类歌曲的理解和鉴赏能力上升一个新台阶。

以上


文章转载于: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vcpokgn_O2ENo6DfqqaO-g

© 版权声明

相关文章

暂无评论

none
暂无评论...